2020年11月6日,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程东红,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技馆副馆长欧建成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世界和平与发展科学日”在线圆桌会议,学会单位会员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上海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15位代表也应邀参加。来自英国、马来西亚、津巴布韦、巴西等国的特邀嘉宾作了会议发言,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组织、科普场馆等机构和单位400余人参加了本次在线会议。
本次在线会议是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2020世界和平与发展科学日”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宣布设立“世界和平与发展科学日”,每年11月10日在全球范围内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以提高人们对科学在促进和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强调广大公众积极参与有关新兴科学问题辩论的必要性。结合当前世界各国团结一致、戮力同心与covid-19大流行进行殊死斗争这一现实,今年世界科学日的重点是科学如何促进社会应对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
除此次在线会议以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就是从全球区域性组织邀请代表,为“2020世界和平与发展科学日”录制视频信息并上传到教科文组织贵宾会最新官网是多少了官网。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程东红理事长受邀录制视频。
程理事长在视频中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具挑战性的时期,我的同事们利用多年来与决策者和公众进行科学交流的优势,将与大流行病预防有关的科学知识和信息转化为音像节目、海报和网上展览,并为儿童和老年人提供了专门的版本,必要时还将其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这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为科技馆/科学中心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所做的贡献感到骄傲。”
本次在线圆桌会议首先由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沙米拉•奈尔•贝杜埃勒博士做开场白(图3)。沙米拉博士在讲话中提到,今年在世界与covid-19全球大流行作斗争之际,世界科学日的重点是“科学服务并助力社会抗击新冠疫情”。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健康和卫生危机中,教科文组织努力使科学更接近社会,并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迫切需要的国际科学合作。
从科学角度看,教科文组织应对covid-19的工作围绕三大支柱展开:促进国际科学合作、确保获得水源和支持生态重建。特别是,为应对covid-19大流行,必须加强国际科学合作,以及科学家、决策者、私营从业人员、行业和卫生专业人员、民间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对话。这要求开放获取科学知识和专有技术、数据共享以及基于证据的政策和决策,并在全球刻不容缓地向开放科学过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领导关于开放科学的全球对话,以确保开放科学实践发挥其潜力,弥合世界科技创新差距,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后,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科学日”致辞(图4)。奥德蕾•阿祖莱讲道,“今年,在人类社会正面临严峻考验的这个极为特殊的年份,我们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来庆祝‘世界和平与发展科学日’的。当前的危机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更好地为科学研究与合作提供资助和支持迫在眉睫。”
阿祖莱总干事提到自然科学帮助我们了解病毒,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则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我们的社会,揭示其复杂性,避免无益的简单化做法以及虚假说辞。因此,科学可以多方面助力我们的抗疫工作,而更好地将科学纳入公共政策范畴也将大有裨益。教科文组织长久以来一直坚信科学的潜力,前提是它遵守共同的伦理和人文框架。
为使科学发挥出全部潜力,教科文组织正在根据其会员国于2019年11月所作的决定起草《开放科学建议书》。该《建议书》的宗旨,不仅在于使科学更加有效和多样,让人人都能为之做出贡献,还在于通过发展有利于培养知情、负责且参与集体决策的公民的科学文化,使科学的目标更加符合我们社会的需要。该《建议书》是促进科学(包括所有科学)成为一项真正的公益事业的重要步骤,这项公益事业的目标是为我们所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接下来,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伊迪丝•赫德教授做主旨演讲(图5),主题为“科学服务并助力社会抗击新冠疫情”。
伊迪丝•赫德教授介绍了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科学服务信息、培训项目、新冠病毒的相关全球研究数据的分享(图6),以及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促进科学服务并助力社会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四项举措。
她在演讲中提到,“对研究的好奇心是推进生命和科学的基础,也是解决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的基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利用其全球影响力来促进基础研究,包括探索微生物组对药物的反应,受精卵如何发育胚胎,疫苗如何靶向病毒蛋白。更重要的是,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目标从人类扩展到了地球的健康。她说,“为了保护生命,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地球上生命的分子基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作为科学家,我们的职责是推动支持各种形式生命的前沿研究,推动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主编苏珊•施内甘斯做报告,题目为“可感染人类的新病毒和重新出现的病毒的全球研究趋势:文献计量学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每五年发布一次,致力于探讨全球各地区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发展趋势。最新版的科学报告在2015年11月发布,下一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将于2021年4月发布。该报告将重点关注联合国成员国在2015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进展情况。为了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早期进展,教科文组织委托进行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56个主题的研究。她在简短的演讲中重点介绍其中一个与本次会议相关的研究(图8),即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可以感染人类的新型病毒和新兴病毒的变化趋势。
苏珊的展示数据表示,关于这个主题的实际出版物数量非常有限,大约占有关卫生科学出版物的全球产出的0.02%,且2011年至2019年之间的增长率仅为2%。尽管受病毒暴发影响的国家自2011年以来有所增长,但对可感染人类的新病毒和重新出现的病毒的研究产出仍然有限。中低收入国家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数量的强劲增长显示了国际科学合作在应对大流行病方面的价值,高水平的合作为战胜新冠病毒带来了良好的兆头。目前研究新的和重新出现的病毒的特点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在发言的最后,苏珊提出了疑问,即在新冠病毒渐渐消退之后,这方面研究的产出量是否会持续减少?
最后,会议围绕“科学与社会”开展了圆桌对话。艾萃咨询主席、马来西亚首相前任科学顾问坦•斯里•扎克里•阿卜杜拉•哈密德主要介绍了科学服务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图9)。他认为,当前全球目前面临的两项主要挑战是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衰退,这些问题与挑战都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应对,因此国际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将科学纳入国际议程中进行思考。科学家需要和政治家合作,从决策者需要什么和科学界能够提供什么两个方面来分析科学和政策形成之间的接口。如果两者都是主动响应的,那么这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津巴布韦高等教育、科学和技术发展部长阿蒙•默维拉在航空航天地球观测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方面拥有20多年的国内和国际经验。他介绍了参与领导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区域和整个非洲的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球观测的发展和培训工作(图10)。包括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地理空间和航天局(zingsa),并将津巴布韦高等教育系统调整为教育5.0,包括教学、研究、社区服务、创新和工业化进程。
全球青年生物多样性网络联合创始人美琳娜•崎山女士是巴西生物学家和环境正义活动家,也是全球青年生物多样性网络(gybn)的联合创始人(图11)。美琳娜介绍了过去十年她帮助建立和发展全球青年生物多样性网络的过程。这个网络如今已成为一个活跃的全球青年生物多样性运动,在145个国家有120万名成员。她表示希望,热爱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应该加速行动起来,共同为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圆桌会议结束前,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沙米拉•奈尔•贝杜埃勒博士作了总结讲话。沙米拉再次感谢各国参会人员,表示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团结起来支持科学,重视科学人道主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科学人道主义,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以确保获得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机会平等并惠及当今全人类。
中方参会人员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使参会者真实、立体、全面地了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服务并助力社会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内容及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领导关于开放科学的全球对话,以确保开放科学实践发挥其潜力,弥合世界科技创新差距,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会议提出必须加强国际科学合作,以及科学家、决策者、私营从业人员、行业和卫生专业人员、民间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对话。这对于我们今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很有启发。本次会议使大家认识到国际组织和个人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热情助力全球抗疫工作。国际组织和个人的努力,使科学更加有效和多样,人人都能为之做出贡献。这项公益事业的目标是为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也是教科文组织在今年开展“世界和平与发展科学日”所重申的一项根本目标,同时也应该成为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做好科普场馆工作的一个遵循。本次会议还使大家关注将于2021年4月发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该报告介绍了各国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国家如何使用科学技术促进知识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份报告将为全国科普场馆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的重要的贵宾会app下载的合作伙伴,我会后续还将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会议和活动,拓宽眼界,并在这个国际平台上主动发声,加强交流与合作。